为助力我校科研人员高质量完成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和获批率,科研院于4月21日召开专项申报咨询会。科研院副院长王文静主持会议。会议邀请智能学院侯涛刚副教授和计算机学院陶仁帅副教授分享申报注意事项。
科研院副院长王文静介绍了北京市联合基金的基本情况与显著特点。她指出,市联合基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吸引科技领军企业参与联合基金项目,引导全市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应用基础研究。2024年度我校联合基金申报数量创新高,获批率达28.77%。2025年度项目指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航天、智能交通等9大重点领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布局,共设立指南576项,其中重点项目指南253项、培育项目指南323项,通过放宽申报内容进一步鼓励自由探索。
在交流分享环节,侯涛刚从申报书撰写角度提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的核心原则,系统梳理了项目申报的逻辑框架与呈现技巧;陶仁帅聚焦申报内容设计,深入解析了如何科学论证“研究必要性”与“实施方案可行性”两大关键模块。来自电气工程、交通运输、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数据统计等学院的30余名师生代表参会,围绕申报材料准备、学科交叉融合等共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互动交流。会议期间科研院还就申报书信息完整、申报人信用审核等形式审查要点进行说明。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简介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于1990年10月30日,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战略性科技计划。2024年该基金经费规模突破10亿元,立项总数达2372项,形成覆盖全创新链的资助体系,主要项目类型包括:
面上项目:聚焦化学与材料、工程、信息等优先学科,强化城建与环境、医药学科布局,支持数理、生物等潜力学科。面上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20万元/项,研究年限不超过3年,面上专项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研究年限为2年。
青年项目:定向扶持35岁以下科研人员独立研究,年均资助强度10万元/项,研究年限不超过2年。
重点研究专题:面向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领域,设置150-300万元/项的高强度资助,实施周期4年,要求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年龄不超过45周岁。
非共识创新项目:支持基础研究(数学、物理等)与应用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的交叉融合,鼓励颠覆性技术探索。资助强度不超过100万元/项,实施周期1-3年。
联合基金:2025年度联合小米、海淀等7个区域设立专项,围绕商业航天、医学人工智能等九大高精尖方向,设置重点项目(100/300/500万元)和培育项目(30/50万元),实施周期均为3年。